-
武汉临空港经开区部署精准扶贫与招商引资协同推进工作
近日,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精准扶贫与招商引资协同推进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区域资源,通过产业导入与民生保障相结合的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会议审议了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对口帮扶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就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达成共识。 一、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针对辖区1252户贫困家庭及对口支援的黄陂革命老区2个街道,会议明确建立三级联动帮扶体系。通过技能培训、安居改造、临时救助等组合措施,重点解决因病、因残致贫问题。开发区管委会将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失地农民再就业项目,同时联动辖区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 二、强化产业扶贫与招商引资联动 会议提出将招商引资项目与贫困人口就业精准对接,优先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规划在现代农业、物流仓储等领域落地3个产业扶贫示范项目,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增收。相关部门正在梳理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督查专班,每季度评估帮扶成效。重点核查医疗养老保障、危房改造等民生项目进度,建立问题清单销号制度。对扶贫资金使用实施全流程审计,确保政策落实到户。 四、深化对口帮扶协作 开发区人大、政协机关分别牵头1个对口支援街道,统筹教育、医疗资源下沉。近期将组织农业专家赴帮扶地区开展技术指导,同步推进消费扶贫行动,打通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会议强调,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通过优化政策供给、创新帮扶模式,力争打造精准扶贫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开发区管委会及各街道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就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讨论。
2025-09-05
-
汉口北市场群银企合作助推商贸枢纽升级
湖北省商务部门通过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助力汉口北市场群实现转型升级。近日举办的专项对接活动促成金融机构与市场方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为区域商贸物流枢纽建设注入金融活水,标志着该市场群在打造内外贸结合试点进程中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政银企协同推进市场转型升级 湖北省商务部门联合地方商务局组织召开专题对接会,聚焦汉口北市场群发展需求。作为湖北省重点培育的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该市场群近年来通过完善物流体系、拓展跨境通道等措施,已初步形成辐射中部地区的商贸集散功能。此次对接旨在破解市场商户融资难题,加速产融结合。 二、金融机构定制专属服务方案 参会金融机构宣布将在汉口北设立专项服务网点,组建专业团队驻点服务,并推出针对市场特性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具体措施包括:为外贸企业提供跨境结算便利化服务;开发基于仓储质押的信贷产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利率优惠。市场运营方同步推出租金减免政策,形成"金融+场地"双重扶持体系。 三、试点政策赋能区域开放发展 2023年湖北省商务部门将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列为重点联系市场,赋予其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功能。最新政策支持包括:优先申报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动海关监管场所扩容升级;支持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市场群的国际物流集散能力。 四、多方共建长效服务机制 与会各方达成共识,将建立季度会商机制跟踪合作进展。具体规划包括:按季度组织银企洽谈活动;建立市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商户金融知识培训。商务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服务实体市场。 五、枢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经过近年发展,汉口北市场群已形成30个专业市场集群,吸引超过2万家商户入驻。其打造的"市场采购+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体系,已实现年进出口额超百亿元规模。此次银企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数字化和国际化水平,为湖北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支撑。 六、创新模式引领转型升级 市场运营方正在推进智慧化改造项目,包括建设数字化交易平台、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等。金融机构将配套开发数据信贷产品,允许商户凭交易流水申请信用贷款。这种"数字市场+数字金融"的创新模式,有望成为传统商品市场转型升级的示范案例。
2025-09-05
-
湖北八地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武汉市、襄阳市、随县、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孝感市孝南区、鄂州市梁子湖区等8个湖北县市区成功入选。此次全国共认定283个示范区,湖北入选数量位居前列,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这些示范区将通过特色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应用和招商引资等举措,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湖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9年启动创建工作以来,湖北省已有监利县、武汉市黄陂区、荆门市、枣阳市、宜昌市夷陵区等先后入选前两批示范区,形成四大特色模式:以粮食规模化生产为核心的监利模式、依托柑橘和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夷陵模式、融合休闲观光的黄陂都市农业模式,以及以农产品加工带动三产融合的枣阳模式。此次新增的8个示范区将延续差异化发展思路,例如鄂州梁子湖区重点发展生态渔业,随县突出香菇产业链,仙桃打造黄鳝特色产业集群。 二、新入选地区产业优势与规划方向 武汉市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优势,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襄阳市依托小麦和油菜主产区地位,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天门市聚焦棉花和蔬菜产业升级;潜江市强化小龙虾产业集群效应;孝感市孝南区计划整合米酒和麻糖传统产业,提升品牌附加值。各示范区均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在基础设施升级、科技装备应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三、动态管理机制保障建设质量 农业农村部对示范区实施“目标考核、动态管理”机制,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粮食产能提升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核心指标。对考核优秀的示范区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而出现耕地非农化、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或农民权益受损的地区将被取消资格。2024年将对第一批示范区开展复核评估,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四、政策协同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湖北省已出台配套政策,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优先支持示范区建设,重点突破种子繁育、数字农业、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例如在随县建设国家级香菇菌种研发中心,在潜江扩建小龙虾良种选育基地。同时推动示范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水稻智能催芽、无人机植保等20余项技术推广清单,预计带动周边区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5%以上。 五、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各示范区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孝感市孝南区计划通过订单农业带动5万户农民发展糯稻种植,天门市建设蔬菜产地市场实现农户溢价收益。统计显示,此前获批的夷陵区示范区已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创建初期增长72%,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一批示范区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025-09-04
-
武汉黄陂区高校学术交流中心启动招商引资 打造教育配套新标杆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新校区学术交流中心项目正式面向社会公开招商,该项目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农场高车村,总建筑面积达10300平方米,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专业运营方,打造集学术交流、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校区配套功能与区域教育服务水平。 一、项目背景与区位优势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现有师生规模超万人。新校区选址黄陂区武湖农场,紧邻胜海大道,交通便利,周边教育及产业资源丰富。学术交流中心作为校区重要配套,建成后将服务于学术会议、校企合作及师生生活需求,同时辐射黄陂区文旅产业发展。 二、项目规划与功能布局 1. 建筑共五层,一楼设置大堂、堂吧、餐厅及办公区域,满足基础接待与餐饮需求; 2. 二楼规划多功能会议室与休闲娱乐空间,支持学术活动与文化交流; 3. 三至五楼配备99间标准客房,可为来访学者及参会人员提供住宿保障。 三、投资与运营要求 1. 运营方需承担不低于1000万元的装修投入,标准参照三星级酒店; 2. 经营模式采取合作分成制,具体管理费与期限将通过协商确定; 3. 项目强调绿色环保设计,鼓励采用节能建材与智能化管理系统。 四、区域发展与政策支持 黄陂区近年来重点推进产教融合,该项目符合武汉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可享受属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此外,武湖农场片区正逐步形成高校集群效应,学术交流中心的落地将强化区域教育服务能力。 五、未来展望 项目投运后,预计年接待学术活动超百场,间接带动周边商业与就业增长。校方表示,将严格筛选合作企业,确保设施品质与长期运营效益,为师生及地方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2025-09-03
-
武汉黄陂区政企联动共谋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黄陂区通过政企联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近期举行的专题协商活动聚焦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围绕打造国家旅游中心城市目标,与会代表就旅游资源开发、配套设施完善、服务质量提升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当地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提供新思路。 一、重大项目引领旅游产业升级 黄陂区近年来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累计布局旅游及相关配套项目48个。在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木兰草原等特色景区的基础上,当地正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旅游业态。视察组重点考察了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项目进展,对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政协调研把脉产业发展瓶颈 专题协商会议上,相关部门通报了旅游中心城市建设进展情况。与会专家指出,黄陂区旅游产业存在国际化程度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针对这些发展瓶颈,建议从提升服务质量标准、加强旅游人才培养、优化交通网络等方面着手突破,特别强调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三、多措并举提升旅游竞争力 为加快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步伐,黄陂区正实施系列举措:一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游客接待能力;二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精品线路;三是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四是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联动发展格局。这些措施将有效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政企协同共促成果转化 当地建立了常态化协商机制,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效。通过定期组织项目视察、专题协商等活动,促进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黄陂区通过系统谋划和重点突破,正逐步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转变。未来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资本投资旅游项目,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武汉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贡献更大力量。
2025-08-28
-
汉口北打造智能贸易平台引领工业4.0变革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汉口北国际物联港通过招商引资,正加速构建国内首个智能设备全产业链贸易平台。该项目以“互联网+”为核心驱动,整合智能家居、工业互联、智慧物流等多元业态,旨在成为华中地区对接全球工业4.0资源的核心枢纽。 一、战略定位与政策支撑 2015年国家层面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武汉市将汉口北列为智能产业升级示范区。依托黄陂区商贸物流基础,该平台获得地方商务部门专项政策支持,重点发展智能装备交易、技术方案定制、数字化供应链三大功能模块。 二、基础设施与生态构建 项目一期“智能魔方”建成后,集成智能设备展示体验、企业转型服务、跨境贸易等功能。通过引入国家级检测中心与产学研机构,形成技术认证、金融配套、人才培训一体化服务体系。交通方面,利用武汉“五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建立辐射全国的智能装备物流网络。 三、产业协同与创新实践 平台联合多家行业协会推进细分领域落地:与中国智能家居联盟共建全景体验馆,展示超200种物联网场景;联合通信企业打造订单处理中心,实现工业4.0跨境订单实时响应;光电企业合作建设的LED检验中心,已通过国家级资质认证。 四、区域经济赋能展望 分析指出,该平台将推动武汉传统商贸向技术密集型转型。通过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的规模化落地,预计带动上下游超百亿产值,并为中部地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样本。目前,二期工程已启动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2025-08-27
-
武汉黄陂武湖农场食品工业园复产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复苏
作为武汉黄陂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汉口精武食品工业园在经历百余天停产后正式重启生产。园区内机械轰鸣、车辆穿梭,7大车间有序运转,90%员工返岗复工。企业负责人表示,产能将分阶段恢复至100%,预计7至10天内完成过渡期,首批产品将于近日投放武汉市场,标志着这一老牌食品企业重回正轨。 一、产业链协同复工展现韧性 停产期间积压的订单需求集中释放,直营门店、商超及外地经销商持续催货。上游供应商主动配送两吨香辛料原料,体现产业链互信。工业园内解冻、卤制等全流程生产线恢复运转,沿用传统工艺确保产品风味稳定。 二、阶段性复产方案保障质量安全 企业采取渐进式复产策略,首日产能恢复20%,经卫生消毒和设备调试后逐步提升。质检人员全程监控解冻温度、卤制时长等关键指标,包装车间实施双岗复核制度。首批下线产品重点供应武汉本地市场,后续将扩展至周边省份。 三、政企联动优化营商环境 黄陂区政府组建专班对接企业需求,协调物流运输和用工招聘。武湖农场管委会开展专项安全检查,确保压力容器、消防设施符合复产标准。园区配套电力扩容工程同期完工,满足高峰期生产用电需求。 四、市场信心提振行业预期 作为鸭制品行业标杆企业,其复产带动周边养殖户、包装材料商等20余家配套企业恢复运营。线下门店已预留货架位置,电商平台同步更新预售信息。消费者调研显示,超七成受访者期待产品回归。 蒸汽弥漫的卤制车间里,自动化设备正进行参数校准,工人们身着防护装备分拣产品。厂区西侧,新到岗的质检员正在学习红外测温仪操作规范。这座承载着武汉市民味觉记忆的食品园区,正以严格的标准重建生产节奏。
2025-08-13
-
黄陂农业集群登陆区域股权市场 木兰天宝板块引领生态转型
武汉市黄陂区生态农业企业通过集体挂牌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实现招商引资突破,形成全国首个以合作联社为核心的特色农业板块。此次挂牌企业涵盖有机种植、水产养殖等领域,其中8家现场获得金融支持,标志着区域农业产业化与资本市场的深度对接。 一、特色农业板块诞生背景 黄陂区依托木兰文化生态资源,近年来重点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木兰天宝合作联社"创新模式通过统一品牌、分散生产的协作机制,整合13家成员企业资源,覆盖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品类,其产品已通过绿色认证并进入多地商超体系。此次挂牌的10家企业中,6家为该合作联社成员,显示出组织化生产模式的市场竞争力。 二、资本市场对接具体举措 挂牌仪式现场,8家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协议,涉及供应链金融、信用贷款等创新产品。股权交易中心将为重点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融资路演、股权结构优化等专项支持。数据显示,该区域股权市场已累计帮助千余家企业实现直接融资超240亿元,质押融资230亿元,形成较成熟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三、产业协同发展成效 "生产分工+品牌统一"的双轮驱动模式成效显著。合作联社成员通过技术共享降低生产成本约15%,品牌溢价使产品均价提升20%。此次资本化运作将推动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规划新建智能温室大棚30座,预计年产能增加万吨级。金融机构开发的"惠农贷"等产品,可针对性解决农业企业季节性资金需求。 四、区域农业升级路径 黄陂区将此次挂牌作为农业现代化改革试点,后续拟推出三项配套政策: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技改。股权交易中心表示,将重点培育5家挂牌企业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可复制的"区域品牌+资本市场"发展模板。 此次集体挂牌不仅拓宽了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更探索出产业链整合与资本要素融合的新路径。随着金融活水持续注入,黄陂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望实现从生产型向价值型的战略转型。
2025-08-12
-
湖北武汉襄阳等8地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湖北省武汉、襄阳、随县、仙桃、天门、潜江、孝感市孝南区、鄂州梁子湖区等8个县市区成功入选,标志着湖北农业现代化进程迈入新阶段。此次评选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农业转型升级,为招商引资提供优质平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国家级示范区扩容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本次共认定283个示范区,湖北占据8席,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自2009年启动创建工作以来,湖北已有监利县、武汉黄陂区、荆门市等5地先后入选前两批名单,形成粮食产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等多元发展格局。新入选的8个示范区将围绕智慧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融合等方向开展创新实践。 二、区域特色模式凸显差异化发展路径 武汉依托科教资源聚焦智慧农业研发,襄阳发挥平原优势主攻粮食产能提升,随县发展香菇产业链,仙桃建设黄鳝养殖示范基地,天门打造优质稻米产业集群,潜江深化小龙虾产业融合,孝南区推动莲藕深加工,梁子湖区探索生态渔业模式。各示范区将获得专项资金和政策倾斜,重点突破技术瓶颈和产业短板。 三、动态考核机制保障建设实效 农业农村部建立"目标考核、动态管理"制度,对示范区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建设成效显著者将获得项目优先安排和资金追加支持,而出现违规用地、损害农民权益或重大安全事故的示范区将被摘牌。该机制倒逼各地强化耕地保护、质量安全和农民增收等核心指标。 四、产业集群效应助推乡村振兴 湖北已形成以示范区为支点的现代农业网络,首批示范区监利县粮食产能提升12%,夷陵区柑橘产值突破百亿元。新入选地区将通过"示范区+产业园+新型经营主体"联动模式,预计带动逾50万农户增收,促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样本。 五、科技赋能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各示范区将重点推广物联网、生物育种等30项关键技术,建设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武汉计划建成5G智慧农场示范区,襄阳试点无人农机作业,潜江建立小龙虾基因库。科技创新投入占比将提高至3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目标突破65%。 六、政策协同释放发展动能 省级财政将配套3亿元支持示范区建设,在用地审批、金融信贷、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步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重点解决设施农业用地、农村产权抵押等瓶颈问题,推动形成"一区一链一品牌"发展格局,预计3年内培育20个以上区域公共品牌。
2025-08-08
-
武汉黄陂与东湖综保区引资29亿 跨境电商与激光传感器产业园落地
湖北省在深圳举办的经贸合作洽谈会上取得显著成果,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武汉市黄陂区与东湖综合保税区分别签约重大投资项目,总金额达29亿元,涵盖跨境电商与光电技术领域,为鄂粤两地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鄂粤经贸合作成果丰硕 2016年,湖北省与珠三角企业在深圳达成25个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超330亿元。其中12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161.1亿元,武汉市贡献29亿元。项目规模呈现梯队分布:50亿元级项目1个,20亿元级以上项目5个,超亿元项目12个,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前沿领域。 二、武汉两项目凸显产业特色 黄陂区引进广东企业投资25亿元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将整合物流、支付、仓储等配套服务,打造中部地区数字贸易枢纽。东湖综保区与深圳科技企业合作,投资4.2亿元建设激光传感器产业园,聚焦精密制造与光电技术创新,强化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链。 三、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显现 此次签约项目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产业互补性强,珠三角技术优势与湖北区位资源深度结合;二是园区载体作用突出,综保区政策红利吸引高端制造集聚;三是新兴业态占比提升,跨境电商、智能传感等新经济形态占比超六成。 四、长效机制保障项目落地 湖北省建立专班跟踪机制,对签约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在土地供应、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武汉市将两项目纳入年度重点工程,通过跨部门协作加速审批流程,确保年内启动建设。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